物聯網的實驗

IoT,Internet of Things,中文是翻譯為物聯網。有一個設想是有一天我們住進“智能房屋”,讓生活中所有的都連上互聯網,照顧我們,提供便利。最近有一個女記者Kashmir和一個技術同僚Surya合作寫了一篇長文(註1,英文),講述把自己一房一廳的家中某些用品搭上物聯網整整兩個月的經歷,很戲劇化,也值得我們反思一下物聯網的意義。 把什麼搭上物聯網?譬如說,燈、咖啡機、嬰兒監視器(Kashmir有個一歲大的女兒),小孩玩具、吸塵器、電視、牙刷、電子相框、床等,還有一個Amazon Echo。基本上,Kashmir 買來市場上已能連上互聯網的各種物品就是了。 Amazon Echo或Google Home是必需的。理論上,設好後直接與Amazon Echo對話就可以用講話控制這些雜七雜八的物品。所以,Kashmir一共下載了十四樣不同的App到智能手機上,花了很長時間逐個建立帳號,然後讓Alexa管理它們。同僚Surya的工作,是先用Raspberry Pi做了一個特殊的路由器(Router),讓所有的智能物品透過這路由器上網,監控它們的活動。 首先是聖誕燈,Kashmir在廚房、客廳、書架處都放了聖誕燈。剛開始很合作,作者一說:“Alexa,把聖誕燈打開。”這些燈就全亮起來了。可是從某一天開始,Alexa不再認識聖誕燈這個群組,這一句話就不靈了。作者就要一次一次說:“Alexa,把廚房的聖誕燈關閉。”“Alexa,把客廳的聖誕燈關閉。”“Alexa,把書架的聖誕燈關閉。”Surya從遠程監控路由器,完全知道Kashmir何時開燈,何時關燈。 然後是咖啡,Kashmir夫妻都愛喝咖啡,每天早上要與Alexa較勁一番,有時能奏效: “叫Behmor給我沖一杯咖啡。” Alexa: “Behmore…熱愛咖啡。我能怎樣幫你?” “給我沖一杯咖啡。” Alexa: “我不懂。” 這種對話經常發生,有時兩夫妻會重複又重複類似句子,終於Alexa領會。但大部分時間是其中一人索性起來了,親手去按咖啡機的按鈕,這成了比較“智能”的方法。 […]

物聯網

不是”勿聯網”,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感測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sensing)、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Identification and computing)、泛在網路的融合應用(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被稱為繼電腦、互聯網之後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被視為互聯網的應用拓展,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手機玩facebook未算是。物聯網同時透過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者是 智慧型手錶,更輕易地控制家中的設備同時掌握目前的狀況。 這篇文是一些學習的總結, 沒有太多的個人意見。 個人意見:口號吧了. 不過一些名稱都是要學一學: 我們先看國際,再看中國特色的”物聯網” 首先是個組織: Internet of Things Glob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