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港遊記

回到香港十天左右,與老朋友見了面。在港島老區重遊了當年生活和上學的路線後,我又被帶到將軍澳,看了那裡的商場、公共圖書館、香港單車館、海濱長廊等,晚上再吃頓長飯,聊了很多東西。

隔天與剛剛退休的舅父(上文裡提到過他)也聯絡上,我向舅父提出想在這一星期左右的時間裡看看香港的全貌。於是由舅父當導遊,帶我到處亂逛。走過元朗、天水圍、深水埗、塘坊村、流浮山、數碼港、屏山鄧氏宗祠、香港懲教博物館、維園、中央圖書館、天水圍圖書館、美荷樓、東涌、梅窩、昂坪(圖00a)、跑馬地(圖00b)、沙田馬場(圖00c)、沙田文化博物館、尖東(看隔岸夜景)、尖東藝術館、中環(圖00f)、世界最長扶手電梯(圖00e)、西貢;坐過的士、巴士、電車、地鐵、輕鐵、馬鐵、東鐵、和西鐵、和大嶼山渡輪,繞經肖箕灣、北角、銅鑼灣、香港仔、淺水灣、深水灣、赤柱、汀九、荃灣。順便也去了澳門一趟。

圖00a: 大嶼山大佛像

圖00a: 大嶼山大佛像

圖00b: 跑馬地

圖00b: 跑馬地

圖00c: 沙田馬場

圖00c: 沙田馬場

圖00e: 中環的時間最長扶手電梯

圖00e: 中環的世界最長扶手電梯,是很多段扶手電梯串成。階梯的高度每段都可能設得不一樣,圖中這段大慨斜度很平,不成階梯,平鋪著向斜上方推動。

 

圖00f: 週末的中環天橋滿佈外籍女傭野餐聚會,行人已習以為常。

圖00f: 週末的中環天橋滿佈外籍女傭野餐聚會,行人已習以為常。

多日在外行走路上,有很多見聞可以分享:

1. 兌換港元:沒到港時就從朋友處得知在香港的銀行和兌換店換錢的區別,來到後先在機場的銀行兌換了兩百美元,再買了SIM卡用,到港島後第二天早早來到網上搜索到的最高兌換率口碑、位於中環的“百年兌換店”,以7.8兌換率換了一千八百美金;網上說“百年”總要排隊,於是我開門前半個多小時到,佔龍頭第一位;朕頓時龍心大悅,悠閒地站著翻看路上到手的兩份免費報紙等開門。兌換完搭電梯下樓來才發現不僅樓上在排隊,樓下電梯前也有人在列隊排這兌換店的隊,上下加起來共二十幾人在排隊,人還不斷在加入,太誇張了。後來當日在銅鑼灣灣仔路邊看沒人排隊的兌換店,兌換率僅僅是7.6而已,難怪!至於機場銀行就更別說了,說是沒手續費,但後來算下兌換率竟然是7.0那麼低。

2. 凹凸紋引路徑: 在深水埗,發現有“凹凸紋引路徑”方便盲人行走不出偏,在地鐵站內和馬路行人道上都有,但可惜在地鐵出到馬路的樓梯階梯間沒有,所以看到一個盲人在樓梯間緩慢地拄著盲人棍試探地珊珊而行。我的鞋踩上去這些路徑時,腳板的確感覺到凹凸不平,真有用。雖然網上還看到凹凸紋引路徑某些方面有缺陷被投訴,但畢竟這是一種善心的設施值得一贊。

3. 高質素狗主人: 一次等巴士時,看到有一女士,牽著很小的一條狗。小狗撒開腿在行人道上小便,走開後看到地上一小灘尿水。只見那女士打開隨身水瓶的蓋,倒水沖洗尿水後牽著小狗離去。連小狗尿水也顧及到,狗主人的素質是我今生僅見,不知這位女士是何許人。

4. F1 Café: 從塘坊村走去屏山鄧氏宗祠的路上看到一奇特的F1 Café,座位不多,不但有半截跑車外殼鑲在地舖正門樓上(圖04a),兩張室外凳子還是拆下來的轎車座位,旁邊柵欄內更鎖著一部法拉利(圖04b)。這麼小的 Café 怎麼可能在香港養得起這種高級跑車,我覺得店主開店可能只是玩玩而已,應該還有其它的收入來源。

圖04a: FI Café

圖04a: FI Café

圖04b: F1 Café 旁邊的跑車

圖04b: F1 Café 旁邊的跑車

5. 哈佛功名: 看到八百年之久的屏山鄧氏宗祠(圖05a),牆上有一幅歷代子孫科舉功名/官階榜,從五世祖的“正二品布政司布政使/後追加一品”,到最後二十四世祖的“賞換花翎太醫院使、正五品、醫學博士、北洋醫學堂畢業、派送美國哈佛大學、深造醫學博士”。連哈佛的醫學博士學位也成為功名的一部分了,有趣(圖05b,圖05c)。

圖05a: 屏山鄧氏宗祠

圖05a: 屏山鄧氏宗祠

圖05b: 屏山鄧氏宗祠裡的功名榜

圖05b: 屏山鄧氏宗祠裡的功名榜

圖05c: 哈佛功名

圖05c: 哈佛功名

6. 大陸遊客貼不出來的照片: 在美曾與一華裔同事談起微信,他告訴我他的手機上載有微信,與美國教會裡的教友發訊息沒有任何問題,但與中國親友通訊時,只要一有涉及宗教、批評文革時的大陸政府或領袖、帶“革命”、“封網”這樣的關鍵詞、或譏笑微信,他就會被封五至七天,幾次都如此。問他被封的現象,說是在被封期間看不到親友的訊息,親友也看不到他的訊息,儘管他仍然可以登錄、發信息時自己還以為發出去了!??現在微信兼具支付、視頻、圖片訊息交流的功能,在中國擁有9.8億的用戶,最近還和政府合作搞起微信身份證,影響力不可謂不大。據研究這種封鎖信息方法在國內微博、博客都存在,手段真係又心虛又狡猾。回港時正好又聽到立法局改變立法程序,進一步向專制邁進而被媒體及普遍市民指責。我也曾問親友他是不是沉默的大多數,回答說其實是沉默地不滿,因為知道怎麼掙扎也沒有實際用途所以沉默。這樣搞下去,不知下次我再來港澳,還能不能在香港的博客上百無禁忌隨便貼路邊照片了。作為歷史見證,在這裡先貼上這次來港拍到的“特殊”照片吧:
圖06a,圖06b,圖06c,圖06d(最後一張是在澳門)

圖06a: 橫幅1

圖06a: 橫幅1

圖06b: 橫幅2

圖06b: 橫幅2

圖06c: 橫幅3

圖06c: 橫幅3

圖06d: 展板

圖06d: 展板

7. 流浮山海鮮:到流浮山看海鮮(圖07a),發現不僅新鮮海鮮貴,乾貨也很貴,可以一斤幾千(圖07b); 又看到曬海鮮的攤子上有蒼蠅叮,覺得有些噁心,但舅父更正我說,這才是好海鮮,因為沒有被化學藥物浸泡過的才有蒼蠅來碰。我聽到這話大吃一驚。(圖07c)路邊店鋪的魚缸裡看到瀨尿蝦時問其名稱來源,海鮮店店員回答說不知道,但行業都這麼叫。後來網上查到: 瀨尿蝦的學名是蝦蛄(Mantis Shrimp),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網口足目蝦蛄科,叫瀨尿蝦是因為當被抓時腹部會射出無色液體,有如攋尿(小便)一樣,所以又被稱為攋尿蝦,或瀨尿蝦。(圖07d)。

圖07a: 鑿生蠔

圖07a: 鑿生蠔

圖07b: 昂貴的海鮮乾貨

圖07b: 昂貴的海鮮乾貨

圖07c: 曬海鮮

圖07c: 曬海鮮

圖07d: 瀨尿蝦

圖07d: 瀨尿蝦

8. 超人他小弟:一次等巴士時有另一條線的巴士停下讓乘客下車,要離開前我看到遠處有人從巴士後面飛奔而來,就招了招手讓巴士司機等一下,然後三秒鐘內那人衝上巴士前門,和司機說他是前站下車的,發現忘了行李,所以追跑過來拿回行李的,司機數落了他一句,就讓他拿行李下車了。我膛目結舌,這樣都能追上來?他和超人有血緣關係吧。(圖08)

圖08: 超人家族成員的背影

圖08: 超人家族成員的背影

9. 爬樓梯菜籃車: 某次轉車上樓梯時,注意到一位師奶拉著一輛特別先進的菜籃車,四個輪中有兩個輪子是品字形的三個輪子構成,品字輪雖小,其作用在上下樓梯時顯示奇效,非常方便。(圖09a 圖09b)。

圖09a: 菜籃車定照

圖09a: 菜籃車定照

圖09b: 菜籃車爬樓梯

圖09b: 菜籃車爬樓梯

10. 武術畫家: 在尖東海邊的藝術館裡,我們看到有繪畫展覽,還和一在場的畫家聊過。他正職是警隊的武術教練,平時喜歡畫畫,現已退休,這次是自掏腰包(好像說是兩千港幣)做的畫展。我很喜歡他的一幅畫,特別照了下來(圖10),希望他的努力有所收穫,心想事成。

圖10: 素描/作者

問 圖10: 素描/作者

11. 樸實屋邨:去朋友推薦的美荷樓參觀,了解了很多以前只有模糊印象的屋邨生活。美荷樓記錄了屋邨的來源、生活狀況、和演變。非常值得一看,深入認識香港。(現在看來他們的生活很艱苦,但博物館記載,當年人們從木屋被燒到露宿街頭,等到得到通知遷入屋邨時感覺像中了獎似的)(圖11a,圖11b,圖11c,圖11d)

圖11a: 屋邨1

圖11a: 屋邨1

圖11b: 屋邨2

圖11b: 屋邨2

圖11c: 屋邨3

圖11c: 屋邨3

圖11d: 屋邨4

圖11d: 屋邨4

12. 懲教歷史:在赤柱的香港懲教博物館看到香港監獄的歷史(圖12a)。晚清時期犯人有遊街示眾的傳統(圖12b);還有一種腳踏轉輪的懲罰,讓犯人一直手腳不閒,每晚累極而睡(圖12c);用九尾鞭鞭打犯人可以導致皮膚撕裂,痛不欲生(圖12d),這類體罰在多年禁用後,在1990年才被正式廢除(圖12e)。1973年赤柱監獄的犯人曾因不滿伙食暴動(圖12f),調查這次事件後,香港監獄的制度發生很大改變,對犯人的服務擴展到戒毒、職業訓練、懲教工業(估計這是讓犯人於服刑期間在獄內打工)、護理、和善後輔導工作。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有二十萬以上越南難民來港,增設的難民營也是由懲教署派人管理的(圖12g)。

圖12a: 監獄歷史

圖12a: 監獄歷史

圖12b: 遊街示眾

圖12b: 遊街示眾

圖12c: 腳踏轉輪

圖12c: 腳踏轉輪

圖12d: 九尾鞭

圖12d: 九尾鞭

圖12e: 1990年廢除

圖12e: 1990年廢除

圖12f: 1973年赤柱暴動

圖12f: 1973年赤柱暴動

圖12g: 變革

圖12g: 變革

13. 偶遇拍戲:中環碼頭看到有人在拍戲。會有人知道鏡頭內兩女角是誰嗎?我是認不出來的了。(圖13a,圖13b)

圖13a: 拍片兩女角

圖13a: 中環碼頭拍片

圖13b: 拍片兩女角

圖13b: 拍片兩女角

14. 噴罐畫:中環碼頭向摩羅街走時在天橋上看到有一個老外在用噴罐在畫畫。畫技很高,出手成畫,觀者紛紛投錢讚賞。舅父的疑問卻是:他這樣在天橋地板直接噴漆,地板弄髒了怎麼辦?(圖14a,圖14b,圖14c)

圖14a: 噴漆畫1

圖14a: 噴漆畫1

圖14b: 噴漆畫2

圖14b: 噴漆畫2

圖14c: 噴漆畫3

圖14c: 噴漆畫3

15. 懷舊路線:依循 discoverhongkong.com 的介紹,在中環的蘭芳園買奶茶喝、去泰昌餅家買蛋塔、入文武廟參觀(圖15a,圖15b,圖15c)、走摩羅街看古董、再找到玉葉甜品大排檔買了糖不甩和海帶綠豆沙吃。(圖15d)

圖15a: 文武廟1

圖15a: 文武廟1

圖15b: 文武廟

圖15b: 文武廟2

圖15c: 文武廟

圖15c: 文武廟3

圖15d: 糖不甩和海帶綠豆沙

圖15d: 糖不甩和海帶綠豆沙

16. 香港正宗文化:在沙田文化博物館重點看了金庸(圖16a)和李小龍(圖16b)的展覽,他們和香港的文化,密不可分。金庸除了寫武俠小說、政論、時評外,原來還以另一筆名“林歡”給電影編過劇,做過導演,還給電影歌曲填過詞,真是失敬失敬。李小龍則是在三藩市出生,五六個月大就帶回香港長大。因父親是粵劇名伶李海泉,小時候就是童星,大多都是小壞蛋一類的角色。而他也不負“栽培”,中學時期愛打架,順便學過多種門派的武術,包括詠春。高中時期還醉心過跳舞,看到他記錄了多達八十二款舞步的筆記,得過全港恰恰舞邀請賽冠軍。他還寫過詩,奇怪的是所有筆記、詩、或者以後到美國後寫過的武術哲學或心得甚至出過的武術書全是用英文寫的。在金庸館外還有互動個人漫畫照片,站過去擺任何表情姿勢都可以加入到漫畫格子裡與漫畫角色合照,非常有趣(圖16c)。

圖16a: 金庸的稿子

圖16a: 金庸的稿子

圖16b: 李小龍

圖16b: 李小龍

圖16c: 觀眾入漫畫照片

圖16c: 觀眾入漫畫照片

17. 服務態度:這次香港之旅對香港服務態度一直都很滿意,只有兩家服務態度比較奇葩:玉葉甜品味道很好,服務態度卻不太好,猛對我們說堂吃可坐外賣不可坐(其實只差一元,所以我們坐下了),我定吃的時候比較慢,所以店主以為我只是來參觀的,猛叫我走開不要阻街,不知是否因為權威旅遊網站介紹結果太多顧客幫襯被煩的(發現很多人投訴過其服務態度 )。後來離港前一天丟失了相機鏡頭蓋,去灣仔電腦城相鋪配鏡頭蓋時也被店主稱為“你這種大頭蝦”。不過我一直卻沒有什麼生氣的感覺,反而覺得這兩家店主把我當成了小輩,很親切。

18. 澳門八小時:去澳門時,注意用外國護照的人去澳門是需要出境香港,再回香港時要重新入境香港,需要再一次填寫香港入境紙,這事我與來香港玩的外國旅客交談時,提醒了他們一下他們才知道。舅父在澳門的老同學帶我們看了那個教堂遺址地標“大三巴牌坊”(圖18a),它的原建築物於1583年建成,燒了又重建,燒了又重建,第三次1835年再燒大火後就不再重建了,剩下前壁和前面的68級台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4%B8%89%E5%B7%B4%E7%89%8C%E5%9D%8A );牌坊旁邊還有一個小小的澳門博物館,看到傳統的花轎(圖18b)、囍床(圖18c)等,恰逢一個澳門傳統手工業的專題展覽,發現神香,炮竹、火柴的製作過程非常有意思,如果你趕上這次展覽,值得一看。(傳統手工業展覽至2018年2月25日 )。中午,我們去一間“QQ食真香麵食咖啡店”(圖18d)吃了一頓,那是我第一次吃正宗的緬甸菜,偏酸辣味,味道不錯。(圖18e)

圖18e: “大三巴牌坊”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圖18a: “大三巴牌坊”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圖18b: 花轎

圖18b: 花轎

圖18c: 囍床

圖18c: 囍床

圖18d: 緬甸餐館

圖18d: 緬甸餐館

圖18e: 緬甸湯麵

圖18e: 緬甸湯麵

19. 地鐵錢貨交易: 據說非常普遍,飛走前一天我也湊熱鬧,在朋友的幫助下與人約定買舊手機,後來於地鐵內見面,花了十來分鐘驗貨後以現金買下了一部舊手機,從朋友幫我看網頁到錢貨交易不超過五個小時真順利。不過這是約買的第二部手機,之前議定的一部手機卻是吹了,那部從約定不斷被賣主推後直到賣主又發現手機鏡頭有問題,到最後我決定放棄一共等了四天;再加上朋友說有時會當場試不出問題但過後才發現,所以這種交易也有風險。

20. 抵死有趣的店鋪招牌: (香港:)傷心酸辣粉、橋低燒、麵包秀、頭頭是道(Hair’s way)、價真棧、醬缸韓國餐廳、手創拾派(美術手藝專門店)、友得食大排檔、天就行(神樓佛具)、潮興魚蛋粉、大頭蝦餐廳、香港仔一品魚蛋王、老字號三不賣、牛肉佬、家家烘培、足運來(正宗穴位推拿)、味一堆韓式小館、玲舍醒(藏密煮蒸養生館)、心宴、老地坊卡拉OK夜總會。(澳門:)見一麵美食,皇椰(Coco Legend)、咖哩文、大腳板美食、She’s(臺灣內衣專賣店)(圖20a)、甘美蓮中藥、石岐佬集記美食、來來(Royal)超級市場、BB屋(圖20b)、Mrs Organic————Natural Lifestyle (by MISS MAKE UP & BEAUTY)、點蒸品B.Duck茶樓(圖20c)、六樓後座(圖20d)、一尚品(紅糖手撕饅頭)、我們這一家(Our Bakery)、秋水花卉鮮花植物批發(圖20e)、緣味(Tea Original Flavor)手作珍珠 東經113.5°(圖20f)、咖哩妹牛腩美食。

圖20a: She's

圖20a: She’s

圖20b: BB屋

圖20b: BB屋

圖20c: 點蒸品B.Duck茶樓

圖20c: 點蒸品B.Duck茶樓

圖20d: 六樓後座

圖20d: 六樓後座

圖20e: 秋水花卉

圖20e: 秋水花卉

圖20f: 緣味 手作珍珠 東經113.5°

圖20f: 緣味 手作珍珠 東經113.5°

 

旅程結束了,總結一下香港的變化吧: 香港舊社區如街道形狀當然不大可能改變,頂多是某矮樓拆了建高樓而已。香港地貌的變化,主要在香港九龍的沿海地方和新界,以前新界都是田地之處,現在都豎立起了高樓大廈。而香港九龍沿海之處,又多填海擴地,並建起了很多昂貴的面海大樓。除了原先已有的地鐵也擴大增加站數外,還增加了類似地鐵的西鐵、東鐵、輕鐵、和馬鐵,使得那些新區也包括在這種便捷的類地鐵範疇之內。這類地鐵交通工具的優越性是:幾分鐘就一班車,有時候與人見面辦事或交易都不用出閘,入閘後坐車到某處相會,然後各自去自己的目的地就可以了,既方便、安全、又省錢,這是巴士電車小巴所不能及的(這種貿易為什麼在國外不流行?我覺得是因為大部分香港人幾乎每天都用地鐵,在國外則不是)。一些巴士小巴則另起爐灶,設立專線,直接來往某些遠途社區,有時比在類地鐵間倒車轉車還快。這些交通工具使得香港的都市範圍擴大了不止一倍,都市發展得更迅速。

我在香港長大,少小離家老大回,才發現香港也在成長之中。猶如少年在樹身上刻高度,多年後必須抬頭才能找到自己的刻痕。

絕對相信我下次再來,除了再次懷舊,依然需要抬頭,發掘新的市區、新的事物……

只是希望,到時香港的自由和法治還在。

 

© 本文全篇圖文版权归作者 mik7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Posted in i.family, i.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