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業餘修車工

最近有兩部車壞了,買了些零件來修理。

來到北美,學會開車後買了車就到處開車去看世界。上班後買了帶車房的屋,於是車能停入車房,就又多了一種興趣:從換燈泡、換機油、換過濾器,車出了小問題都自己修理。今天我就聊一下修車的心得。

修車可能真沒什麼了不起,換零件而已,這方面除了特大的零件外(如引擎),基本上都可以隨時在車行或網上買到。但要修理成功有四個前提:第一是確實知道哪個零件壞了,第二是知道拆的步驟,第三是確定能拆下來嗎?第四是用甚麼工具拆。

哪裡壞了?聽聲音是其一、現在汽車都裝有ODBII終端能指出診斷編號是其二、上班和同事聊起車壞的狀況時,也能有很好的回饋。實際上幾乎所有愛討論車的同事道行都比我高,修車的細節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反而是我常因沒修過而聽不懂,到後來自己修時才理解他們所說的情況,所以這是我學修車的一大來源。他們的道行怎樣高法?有三次,三個不同的同事聽說我修車遇到的麻煩,除了提出建議,還給我用機器打造了些工具來拆那部分的汽車零件,厲害。現在查互聯網也很方便,常常去搜到有文章把某一毛病的各種可能性都列出來了,然後我就試著從最便宜的開始修起。修一樣、試一試車,直到修好為止。修得多了,對自己的車熟悉了,有時一出毛病就知道哪裡出錯。

我去年底從香港回來,去的時候是把車停到朋友家的街道上,請他們送我們去巴士站轉機場,回來時是夜晚,發現軚盤重得轉不動、開不了車。因為以前冬天就發生過一次類似的事,就猜是同一原因。隔幾天後的一個白天,我從家裡拿了硬紙墊和動力液 (Power Fluid) 去朋友的家外街邊,把車架高,鑽到車底一看,果然如此。原來是天氣太冷(零下十度),車底一條橡膠管縮短使得動力液漏光。結果拆下橡膠管到汽車零件店,買了口徑類似但略長的一小段橡膠管和兩端管夾,回去裝上,再倒滿動力液就解決問題。那天躺在車底真是凍得我手指僵硬,拆和裝都很吃力; 但幾元錢就解決了問題,讓我還是得意了一陣子。不過,這部車子的結局是:一個多月前濕地轉彎時滑出去撞到行人道,整個半轴從傳輸器(Transmission)中掉了出來,算算修理費和車齡已不值得修了,所以現在已捐出去了。再買新車恐怕就又要重新學習新車的結構和弱點了。

拆的步驟:據說美國的老爺車內部空間都很大,打開車蓋,能夠躲進一個人藏在裡面,這簡直是修車人的天堂。現代新的車輛車小省油,零件都擠在一起,把空間讓給乘客用,零件的部署一環套一環,使換零件的步驟顯得非常重要。舉例來說,如果步驟是甲乙丙丁,最終目標是拆丁,如果直接拆乙丙再想拆丁,你可能會發現丁被甲擋著,而且甲的受力點在乙丙,拆了乙丙就拆不了甲,所以要把乙和丙再裝回去才可拆得了甲、才能順序拆完乙丙丁,人生就這麼無奈。現在基本上每一個型號的車的部件位置都不大一樣,所以都各自有專門的書教人怎樣拆每個零件。我基本上每買一輛車都買一本對應的書,至今對修車幫助很大。現在車廠官方的很多教程都放在網上了(要收錢),而個別零件拆除的過程在Youtube上甚至有視頻教程(免費)。官方的教程大部分是準確的,但也有例外,這次先修好的車,要拆的官方步驟太複雜,拆的過程容易損害各種零件,我在網上找來找去找到一個論壇,看到有人在不知道官方教程的情況下創出了另一條捷徑,於是我就走捷徑拆了另外一堆零件達到目的,把問題簡單化解決了。

能夠拆下來嗎?這方面要克服的是锈和力度。以前化學學過,只要有不同的金屬接觸在一起潮濕碰水,就會導致一種金屬容易生銹。潮濕、過水窪、濺水、下雨,如果你鑽過車底,就知道不論多風光漂亮的車,車底都有銹。此外,如果兩種物質貼放在一起,兩種物質都有微粒向對方滲透,所以我覺得有時即使沒有生銹兩個零件銜接久了也變得很難轉鬆。有時真是擰不開,甚至可以因為一條生銹的斷螺絲拆不下零件,把整輛車都不要了。修車廠器具比較全,就會把排氣管鋸斷然後焊一條新管子上去。一個向我啟蒙修車的同事甚至提議,車子新買後不久,就要鑽車底把所有螺絲卸一遍,把螺絲換成不銹鋼的,然後抹上潤滑劑轉回去。我也有點認同這點。我遇到最誇張的拆卸經驗是拆前面的半軸(half shaft)時大螺帽拆不下來,0.5英寸軸的扳手連續斷了幾條,結果買了0.75英寸軸更粗的扳手也拆不下來,就開始用小電鋸子一點一點地把螺帽鋸斷,還要小心不要傷到其它零件;鋸一鋸再轉轉扳手,就這樣過了幾個月的週末才把螺帽切斷擰開。

汽車上銜接部件用的全是螺絲,聽起來很簡單。在修車初期我完全對工具沒有概念,曾經用鉗子開螺栓、一字螺絲刀開十字螺絲。勉強鬆開了,螺螺帽大部分傷了,後果就是下次更難開,所以認識到要用對工具。這裡再說一個概念,汽車上有螺絲頭(頭部多是十字或一字,screw)的螺絲,但大部分的都是螺栓頭(六角頭,bolt)。

網絡圖片: bolt 和 screw 的對比

有些小螺絲頭是兩者都有,在汽車行走多年後,會發覺螺絲頭都銹壞無法用螺絲刀鬆開,只有螺栓頭才可以被轉動,所以大部分的汽車螺絲都是螺栓頭。另外如果你看到怪形狀的螺絲頭,例如五角螺栓頭,花型而不是一字或十字的螺絲頭,車商是在暗示這裡的螺絲不是讓你擰開的地方,就把整個附帶的零件換了吧,不要再拆這螺絲了!

工具的最後考量就是怎樣達到螺絲裝回去的力度要求?現代機器對螺絲銜接的力矩(torque)要求比較嚴格,太鬆容易散架、太緊則有傷螺絲、螺紋、甚至會把螺絲擰斷在機身上。所以每一處螺絲的大小和力矩都有規定建議。所以,在拆的工具方面,

擰開螺栓頭的是一種蠻力扳手(flex handle,弯曲手柄

網絡圖片: 彎曲手柄,被我稱之為蠻力扳手,專為啟動轉開螺栓用的

,擰緊螺栓頭的是能調較的力矩扳手(click type wrench drive, 調好力矩要求,過了就叮一聲提醒)

網絡圖片: 力矩扳手

;扳手套筒(wrench socket)

網絡圖片: 圍繞各種大小的扳手套筒的一組工具

的長短也有講究,有時太長在那空間周圍放不下,有時太短放不上(螺絲太長,頂到扳手的軸套不上),不到用時都想像不到。用來避開零件、連接扳手套筒和扳手的擴展桿子 (wrench socket extender) 也有講究,比如有所謂的摆动擴展桿子(wabble extender)

網絡圖片: 摆动扩展,前面的接頭是曲線而不是直角

不如簡單垂直的擴展桿子能受力啟動或擰實螺絲,但在螺絲啟動或擰實之間的期間可以左扭右扭避開直角擋著的零件快速轉鬆或轉上螺絲。

有時還要靈機應變,自己變通出工具來。有一次,我在路邊擰換火花塞時,因為工具沒帶夠,擴展桿子太短擰火花塞時擰偏了,火花塞斷在裡面了,用螺絲刀、磁鐵都無法把斷頭夾出來,最後是搜背包時找到一對木筷子,把斷頭頂在筒壁上把它慢慢頂了出來。另有一次是涉及拆排氣管: 排氣管因為工作狀態時溫度高,一般凌空架在車身下,轉動扳手時,整個排氣管會在扳手用力時跟著左右轉動卸力,螺絲就轉不開,我就在一個向下擰的螺絲下面再架一個千斤頂,阻擋排氣管向下扭動,就把螺絲擰開了;另一個螺絲必須向上轉,於是就在機身、防熱板和排氣管之間都塞滿了車房裡找到的小木塊和橡膠,這樣排氣管再也無法向上擰身,螺絲就很容易分離卸下了。

用電線從車邊拉動車底的扳手

還有一次比較特別的是在車底架好了扳手,鑽在車底怎樣用力都沒辦法扳動它,但我相信如果角度對,我是有力氣對付得了這生銹螺帽的,所以用伸縮繩撐著扳手頂著螺帽,再穿一條電線去把它連到車外,在車外對準位置兩手用力一拉電線,動了!問題解決。只要能扳動了,隨後就能鑽回車底把螺絲擰下來。為了修車所作的不斷摸索,真讓我覺得對這個物質世界的認識又多了幾分。

 

為安全起見,這裡我還要插一段話:用了千斤頂撐起汽車後,一定要用安全支架 (safety jack) 撐住車再鑽到車底。

網絡圖片:安全支架

我不止一次只用千斤頂沒用安全支架,然後眼看着千斤頂因車身搖晃後或路面不平被壓倒,然後三四千磅(一兩千公斤)的車身砸向水泥地砸出個小洞,非常危險。我運氣還好,那幾次都沒有人在車底而在車邊,有驚無險。所以切記一定要用安全支架!如果是路邊緊急情況下要鑽車底,身邊又沒有安全支架,在鑽車底前用幾塊磚疊起甚至幾塊石頭塞車底,萬一有事也可以擋一下車的下墜。統計上,每年美國有超過四千八百人因千斤頂失效而受傷,全是男性。總之,安全至上才是王道。

這次兩架車壞了,一輛車在買到零件後,在車房陸續花了兩個週末已經修好了,現已在路上; 另一架先是停在街邊啟動不了,花費一百美元修了兩樣東西也搞不好,再檢查下去發現引擎下阀盖 (valve cover) 裂了,

換時間鍊時包括链轮都換了

照片下方可以看到引擎蓋邊有裂縫

也看出裡面的一些零件似乎也壞了,要拆的東西就複雜得多,於是拖去啟蒙我修車那同事家的車房,每隔幾天去他家學習如何拆下去; 再拆下去發現链轮(sprocket)也散架了

,買了些時間鍊的零件 (timing chain kits) 裝上再慢慢地往回裝; 裝到昨晚新年夜 (New Year Eve) 卻暫時停了,因為又出了一個意外: 在街外的煙花聲中,一條螺絲被我擰斷在引擎殼上了,讓我哭笑不得(還沒達到指定的力矩就斷了,估計是螺絲長期在引擎的振動下機械疲勞了)。現在正準備買新螺絲和預備把斷在裡面的舊螺絲用反向鑽頭鑽出來,希望能鑽得出來吧。如果還不能解決,到時再看看怎樣處理。

 

結果又回到那句話: 人生有時就是那麼無奈。

不過還好: 所做的都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情,無咎。

 

© 本文圖文除標明外,版权归作者 mik7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Posted in i.tech and tagged , , .